上海公卫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如何?如何应对病原体X?张文宏最新透露...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 2025)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最新透露了上海市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之一,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IDC)体系建设项目取得的成果。
张文宏表示,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为示范诊治中心,市级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区域临床诊治中心共同组成的上海市传染病临床诊治中心(IDC)体系,目前已建立了“平急结合”的重大传染病救治平台及三级网络体系,这将成为应对未来大流行重要的科技平台。
“每一次大流行都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场斗争,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停止争执,做好有效的准备,以科学的态度和充分的预案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张文宏说,“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融合创新且富有韧性的新感染病学科,加强基层医疗体系的建设,提升其早期监测和预警能力;建立一个强大的医防融合体系,将公共卫生理念融入日常医疗实践中。”
他表示,上海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在临床医疗方面强化IDC体系建设的初衷就是为加快医疗对策方面做好能力储备,包括病原体发现与监测能力的建设,通过平战结合提高对传染病暴发的检测、监测和响应能力,通过IDC体系建设建立强大的临床试验能力和救治能力,确保在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暴发期间迅速组织救治能力和临床资源,并且启动临床试验以评估和布局新的医疗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期发布了《病原体优先级划分:疫情和大流行病研究准备的科学框架》,评估了28个病毒家族和一个细菌核心组,涵盖了1652种病原体。张文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强调了对病毒和细菌家族的研究,而不是单个病原体,以增强对未知变种、新出现病原体、人畜共患传播和未知威胁的应对能力。”
张文宏还首次向记者详细谈及“病原体X”。他表示,在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研究计划时,所谓的“病原体X”其实只是一个象征,提醒研究人员和公共卫生官员考虑那些可能尚未被发现或充分研究的病原体,但有可能因为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干扰、人类行为或其他因素而成为未来公共卫生问题。“这包括新出现的病原体、已知病原体的变异株,以及可能重新出现的被遗忘的病原体。”张文宏说道。
为了做好应对“病原体X”引发大流行风险,张文宏提出:应该加快医疗对策(MCMs)研究,包括加强病原体监测和早期预警系统,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资,更好地理解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机制;开发新的医疗对策,如疫苗和药物,应对未知病原体;建立灵活的临床试验设计,以便在未知病原体引发疫情时快速评估医疗对策的有效性;促进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全球协同应对未知病原体的威胁。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张浩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开幕式上透露,上海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持续投入,在疫情后尤其重视 “平战结合”能力的建设,以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未来挑战。
张浩表示,尽管国际形势复杂,但世卫组织成员国上周仍排除万难,达成了一项关键的应对全球大流行病的历史性协议——这也是世卫组织75年历史上成员国第二次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在保护世界免受流行病侵害的努力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协议旨在解决药物、疫苗和卫生工具研发过程中的结构性不平等问题,其中要求各国政府制定国家政策,并确保与疫情相关的药物、疗法和疫苗在全球范围内可及——这在国际卫生协议中尚属首次。该协议预计将在今年5月份的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并经成员国批准。
卫生专家表示,在全球卫生资金削减的背景下,该协议能够推动各国政府加大对大流行病防范的投资。
文档于: 2025-04-22 11:11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上海公卫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成果如何?如何应对病原体X?张文宏最新透露...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 2025)上,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最新透露了上海市第六轮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