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18.6%...
随着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上海新动能新产业持续壮大。
4月23日下午,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5.0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
其中,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先导产业持续发力。一季度,上海市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5%,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2.8个百分点。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2%,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2%,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5%。
近年来,上海新兴动能持续增强,这也体现在具体的细分指标上。
一季度部分工业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18.6%,半导体存储盘产量增长18.4%,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10.8%。
作为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工业机器人密度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动化生产程度。
根据工信部等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国的目标是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目前,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
上海除了拥有领先的机器人密度,在企业层面,国际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和库卡)均在上海有所布局。本土机器人领先企业节卡、新松等也在上海扩大产业布局。
上海是中国最早引进和研发机器人的主要城市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研发出国内首批五个工业机器人。业内常流传一句话——“全球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中国,而中国机器人三分之一的产量在上海”。
这两年,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在增大,尤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作为全国首个把机器人密度纳入统计的城市,上海重点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426台(2024年),居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上海正推动万台工业机器人进智能工厂,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产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达每万人500台。而随着AGI的发展,上海也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加快发展人形机器人。
去年10月,上海首座人形机器人量产工厂——智元机器一期工厂开始投产;今年年初,智元机器人迎来了第1000台量产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公司随即宣布计划在张江建设年产能力1万台左右的人形机器人二期工厂。春节前的1月21日,由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牵头的全国首个异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正式启用。首期部署了超100台异构人形机器人,以10+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的建设,牵引形成上海人形机器人超级中心。
“上海原有的产业基础是很好的,因为它百分之三四十的机器人供应链跟汽车工业是重合的。”傅利叶智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曾对记者表示。
ABB将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工厂放在上海的ABB,希望用上海超级工厂,做一些定制化服务,并在中国生产。“目前我们大概能够达到全球95%的产品在中国生产,在中国销售的产品90%都可以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ABB机器人业务中国区总裁韩晨此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全球50%的工业机器人在中国运行,全世界50%的市场在中国,大家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是最高的。
此前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谈到接下来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布局时称,上海发展制造业,主要瞄准最前沿最尖端的颠覆性技术,瞄准对产业具有控制力的核心环节,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近年来,上海培育了一批高端产业集群,从大家熟悉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到大飞机、船舶海工等高端装备,再到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智能终端产业,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集聚。接下来,将以数智转型提升高端制造。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持续推进智能工厂建设和智能机器人研发应用。
文档于: 2025-04-23 18:47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上海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18.6%...
随着一揽子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持续发力显效,上海新动能新产业持续壮大。4月23日下午,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上海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一季度上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5.0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