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专科护理人员职业发展,还有哪些需求待满足|医养照护人才市场大调研...
社区护理人员作为基层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具备专科能力的社区护理人员则是满足居民在“家门口”获得与综合医院同质化医疗护理服务、推进“分级诊疗”的关键。
第一财经近期采访了解到,面对人口老龄化加深和慢病群体增多趋势,上海自2023年以来,正式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中心(下称“社区护理中心”)建设,社区专科护理在软硬件配套、服务项目、管理模式、医疗联合体对接等方面得以健全。
根据社区护理中心建设标准,该中心综合护理服务团队至少包括3名专职护士和5名具备专科护理服务资格的护士。
但多名受访业界人士也提出呼吁,目前,社区专科护理人员仍有较大缺口。在岗位化之后,社区“一专多能”护士的培养和管理仍需更多支持性政策。
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护理部名誉主任刘薇群是最早参与上海社区“一专多能”护士培养倡议及方案制定的专家之一。她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目前,上海“一专多能”护士培养涉及的类别以糖尿病、伤口、安宁疗护、PICC维护、康复管理为主,但在营养、心理、科普三项上的“一专多能”护士的培养计划还未能开展起来。这背后的一大制约因素在于部分专科护理服务与基层更适配,但难以找到相匹配的培训资源。接下来,仍需完善社区“一专多能”护士培养类别,提高培养方案与基层的适配性,更好满足居民社区专科护理多元化需求。
与此同时,社区专科服务是否可持续还涉及对提供专科服务的护士的补偿、社区护士提升自身能力的愿望、社区护理人员总数等因素。
一项去年发布、获上海市卫健委基金支持的课题“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现况研究”反映了上海社区护士的总量缺口:2021年12月,研究人员在对上海市城区、城郊接合部、上海市郊区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后发现,2021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比为1︰0.89。而根据《上海市高质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评价标准(2022版)》,要求医护比达到1︰1.5。
上海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护士、总护士长梁馨(化名)进一步对第一财经表示,社区护士的总量缺口,使得社区“一专多能”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需要负担较重的基础护理和健康宣教等工作,而进一步精进技术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加之基层接触患者的护理难度整体低于二三级医院,年轻护士提升专科能力的空间有限。与此同时,从二三级医院转岗至社区医院的护士,尽管多具备专科能力,但对提升自身能力的愿望并不强烈,难以满足社区专科护理发展需要。
“尽管社区护理中心的设立,让社区‘一专多能’护士有了专门岗位。但如何建立社区适宜的专科护士培养、管理和使用模式,仍待进一步探索。”梁馨说。
在激励机制上,尽管从整体卫生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资源分配上已对护士,尤其是“一专多能”护士有所倾斜,但与护士个人期许以及劳务技术付出仍有差距。
“比如,对于获得专科资质的护士会在岗位职称评聘上有一定幅度倾斜。”梁馨说,但社区专科护理的社会效益是大于医院和护士个人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
因此,为了提高“一专多能”护士服务积极性,梁馨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护士上门”服务中50%上门费用于贴补护士(上门费分为家庭病床的40元/次和其他上门服务的80元/次)。
近年来,一些地区开始试点放宽专科护士的处方权,但社区“一专多能”护士能在多大程度上拥有处方权,仍在摸索中。
梁馨说,目前在社区护理中心,PICC维护和伤口护理两类专科门诊中,社区“一专多能”护士已经可以开具相应的专科治疗单,但仍会请全科医生进行二次把关,至于糖尿病及其他专科,即便非药物处方,护士也不敢轻易开具,以免出现安全问题。
不过,为了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护理工作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上海在制度层面赋予护士一定的处方权的口子已经打开。
根据上海市卫健委和市医保局今年3月发布的“关于试点开展上海市专科护士培训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医疗机构应结合自身功能定位,根据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支持专科护士出诊普通、高级专科护理门诊,按照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公布的护士执业目录开具相应的专科检查单、治疗单,给予非处方外用类药品用药建议。
文档于: 2025-04-22 20:08 修改
标签:
评论列表
社区专科护理人员职业发展,还有哪些需求待满足|医养照护人才市场大调研...
社区护理人员作为基层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具备专科能力的社区护理人员则是满足居民在“家门口”获得与综合医院同质化医疗护理服务、推进“分级诊疗”...